(资料图)
讲述一份报纸的前世今生,报告文学之类的纪实性文体无疑最容易驾驭。然而,愈易操作,愈可能落入窠臼,尤其是《人民日报》这样的报纸。这应该是长篇儿童小说《破晓》的作者何南面临的最为棘手的写作难题。怎么办?必须脑洞大开,锐意创新!《破晓》,再一次确证了“写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写”。
作者:何南
出版社:晨光出版社
为《人民日报》立传居然抛弃了“传记”“报告文学”等诸体,选择了“小说”,而且是“儿童小说”?《人民日报》作为党的机关报,作为党和国家发声的重要媒体,秉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乃恪守的价值底线,怎么可能与“虚构”的小说搭界?从此种意义上说,创作《破晓》既需要才情,还需要胆识。事实上,这种大胆创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小说”特有的“讲故事”优势,让《人民日报》那些早已“经典化”了的史实得以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甚至让那些纯客观记录的“大事记”灵动起来。既讲述了《人民日报》数次迁移社址的艰辛,又展现了风雨如晦中长成参天大树的历史奇迹。
作为一部儿童小说,作者独具匠心,设置了两个儿童讲述者。或者说,采用了“双重儿童视角”,并辅之以成人视角。相当于架起了三台摄像机,全方位扫描、聚焦《人民日报》的发展,从而增强了讲述的立体感和多元性。故事主线:今天的儿童豆豆(张扬扬),倾听曾经的儿童山子(而今的太爷爷张远山)讲述他当年作为儿童团团长见证《人民日报》迁址的故事。两个“儿童”隔空相遇,显然增添了讲述的真实性和代入感,还打通了“过去”与“当下”的连接通道,可以说是无缝对接。此外,曾经的儿童已经步入耄耋之年,故事的讲述者自然而然转换为成年人。作为当年的亲历者,张远山的讲述既强化了故事的亲历性,又规避了纯粹儿童视角认知能力的不足,还增添了时过境迁的沉淀与反思。
《破晓》的叙事并非平面化呈现,叙事线索纵横交错,生成了小故事统领大故事的叙事结构。小说以当下的儿童豆豆的学校生活为引子,打开了整个故事的小窗口。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老师要求同学们回家找寻老物件带到学校展览。豆豆无意间发现了太爷爷张远山珍藏多年的《人民日报》报头的刻字版——一张刻错了的版。由此,触动了太爷爷张远山的陈年往事,打开话匣子,讲述他童年时期与《人民日报》的不解之缘。至此,《人民日报》大故事的神奇大门被打开了。当大故事的风云变幻讲述完毕,又回到了小故事的讲述现场。两个故事中的人物不断发生情感碰撞,还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单个故事是一个完整的闭环,而各个闭环又被穿梭在过去与当下的儿童和老人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体系化的故事群落,平添了故事的广度和深度。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发展与合作中心主任
(本书可通过“晨光出版社”微信公众号·淘好书·网上商城购买)
标签:
讲述一份报纸的前世今生,报告文学之类的纪实性文体无疑最容易驾驭。然
记者从近日召开的云南省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管理现场推进会获悉,2021年
磨憨现代化国际口岸城市初具雏形在磨憨国门货运专用通道前,货车有序排
盘龙区现有高层建筑1266栋,其中不乏包含同德昆明广场、恒隆广场等城市
近日麒麟分局巡特警大队两天内收到两面锦旗送锦旗的群众称赞警方业务能